文章轉載來自河南日報
衛華集團智能車間的控制屏前,起重工人們輕觸按鈕,一臺載重百噸的“新中式”起重機懸停半空,搖擺幅度精確控制在2毫米內。“毫厘之間”的精度背后,彰顯的是中國起重機行業從“跟跑”到“領跑”的跨越。
2月26日,新鄉長垣,中國起重產業發源地,離衛華智能車間不遠的辦公室內,衛華集團的“80后”掌舵者韓紅安與記者暢聊起承“重”者與創新發展的話題。
聊天從童年記憶展開,用韓紅安自己的話說,他是“在電動葫蘆堆里長大的”。父輩們辛勤勞作的畫面刻在腦海,讓他這一代人對承重與責任有了最樸素的認知。
產業報國,衛我中華,這是衛華集團名字的由來。“父輩打下基礎教會我們產業報國,我們要做的,是從‘追趕者’變成‘定義者’。”韓紅安身上交織著兩代企業家的印記:父輩的實業情懷與新生代守業不守舊的創新鋒芒。
大學畢業進入衛華后,韓紅安選擇從最苦最累的裝配工干起,車間里電動葫蘆的油污沾滿工裝,鋒利的金屬毛刺在手上留下上百道劃痕,他卻暗自較勁:要比別人做得更好。幾年后,他成了車間效率最高的工人,被提拔為生產部長。
作為新生代企業家,也可以說是“創業型接班人”,其實并不輕松,相反會有更大壓力:干得好,在外人看來是應該的,想要被認同,需要付出更多努力。
承“重”者的身份,一直伴隨著韓紅安。他很早便意識到,從長垣縣“三畝地小作坊”到全球第二大工業起重機制造商,老一輩用鐵錘敲出了中國起重機的骨架,他們這一代要承擔的,是用數字技術為這架冷冰冰的機器裝上智慧“大腦”。
執掌衛華集團后,智能化轉型是韓紅安打的一場硬仗:2019年,他主導企業將5G技術植入起重機“大腦”,成為全球起重行業第一家采用5G技術的企業;2020年,他推動企業利用物聯網、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,編制了“長垣起重機指數”,通過對全國29個省份的設備數據進行分析,成為制造業開工率的晴雨表;近日,企業又傳來消息,全線接入DeepSeek大模型,成為行業首批深度融合DeepSeek的制造企業……
近年來,衛華集團“出海”躋身世界舞臺,韓紅安更是深度參與其中,再次承“重”。
彼時,衛華集團投資30億元建設智能裝備產業園的消息引發關注,如今看來確是關鍵落子:產業園突出研發、制造、管理、服務全流程數字化優勢,以產業園為堅實業務支撐,企業奮勇開拓國際市場,成功拿下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億元訂單。
始終站在最前線,韓紅安更像是集團的首席“業務員”:在非洲,他毅然承包了企業在海外最艱苦的業務板塊;在東南亞,市場最為活躍,他就經常往那里的工地上跑。近年來,他帶領企業已累計為國際市場提供2萬余臺套產品,產品遠銷170多個國家。
在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上,雖然熱帶雨林的濕熱讓人難熬,但聽到當地工人評價中國起重機“就像拼樂高一樣,有趣高效”時,韓紅安會覺得一切努力都值得。他想起父輩們的話:“要讓中國制造被世界尊重。”這種尊重,放眼智能化和全球化時代,在他身上有了新的注解。
真正的承“重”者,扛起的不僅是鋼鐵,還有時代責任與未來思考。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,將來的起重機應該叫智能搬運機器人。”韓紅安預言。聚焦公司未來發展,他有著獨到見解,“企業要繼續做強做大,順序很重要,做強是第一位的,科研技術提升了,做大也就水到渠成。”
采訪即將結束時,韓紅安用了兩個詞來描述他當下的感受:“信心、溫暖。”此時,正午的陽光灑在他的臉上,窗外春光正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