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華——實業守衛中華。
始于1988,新鄉,長垣,韓了村。
那時,沒幾人能信,我們能在偏遠木訥的黃河灘,造出世界領先的起重機。
但,我們確實就,做到啦!
奧運、跨海大橋、國家四大衛星發射基地……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,都有衛華的矯健身影,創多項世界紀錄。
人們說,一部衛華發展史,半部中國起重史。
今天,讓我們在這里讀懂衛華起重,聆聽中國制造。
01
“一切偉大,都源于勇毅的開始”

1988年,韓憲保決定乘著政策的東風,成為貧窮了幾輩子的黃河灘上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。
他拿出所有積蓄和從親朋好友那里東挪西湊來的20萬元,在村里不足3畝地的手工作坊里,用僅有的幾臺小型設備,與6名工人開啟了衛華的創業歷程。
由簡單機械維修發展到零部件加工、電動葫蘆整機生產。雖是小廠,但韓憲保管理規范,質量要求嚴格。隨著規模越來越大,原有的廠地已經不適合工廠發展,又搬遷到新廠區。韓憲保就提出了“兩個打破”(打破家族式管理,打破作坊式生產),率先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職業經理人。
韓憲保說:“一切偉大,都源于勇毅的開始”。這句話在衛華傳了30多年后,依然被書寫在整個集團最顯眼的位置。
誕生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,堅守“實業守衛中華”的初心,憑著敢為人先的精神,從“三畝地”出發,衛華走上市場經濟的舞臺。
02
用“四化”,鍛造中國“起重之王”
剛開始,衛華是以“誠信”立業的。
當年,韓憲保提出“打過第一次交道,便是永遠的朋友”的創業理念。也就是說,衛華從不做坑蒙拐騙的“一錘子買賣”,而是要用信譽留住客戶。
因此,衛華一直在“滾雪球”式發展壯大,企業門庭若市。
除此之外,衛華之所以能夠在發展征途上不斷“乘風破浪”,還依托于其自身堅持的“四化”,保證了“衛華造”始終走在全國乃至世界行業第一方陣。
衛華緊緊圍繞“雙碳”目標,推進輕量化、低能耗產品的研發生產,自主研發設計出“新中式起重機”。相比于傳統起重機,衛華新型輕量化起重機可實現自重減輕25%,高度降低30%,綜合能耗降低20%,能有效降低廠房高度、造價及綜合能耗。
啟用于印尼青山控股項目不久的衛華“新中式起重機”。
衛華智能產業園輕型聯合車間。
智能化讓起重機成為“物料搬運機器人”,全自動防搖起重機、全自動垃圾處理起重機、鋼卷庫智能起重機等產品是衛華智能化產品的代表。衛華自主研發成功防搖擺精確自動定位控制技術,將搖擺幅度降低95%以上,控制精度達2毫米,為世界首創,填補了此領域的技術空白。
目前,國內四大衛星發射基地均采用衛華搭載防搖擺系統的起重機產品。衛華全自動垃圾吊產品適用于高粉塵、強腐蝕的惡劣環境,特別適合在垃圾發電的惡劣工況環境下使用,該產品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、河南省科學進步獎,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,市場占有率45%以上。
衛華針對不同行業、領域客戶的多樣化需求,開發了冶金、核電、垃圾發電起重機、建材等特殊環境下的起重裝備,滿足客戶定制化要求,體現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公司大噸位、定制起重機產品市場占有率50%以上。
2022年8月14日,衛華180噸冶金鑄造起重機、90+90噸加料半門式起重機、100噸橋式起重機等共計七臺多系列起重機集中發車,遠赴中亞,服務于哈薩克斯坦某鋼鐵集團項目。
衛華利用大數據中心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,實現起重設備產品設計優化、遠程監控、故障診斷、預測性維護、遠程運維服務應用,打通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鏈條,實現起重裝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衛華集團在起重機行業是全球第一家實施5G技術的企業。
目前,衛華大數據中心已累計投接入的各類設備覆蓋國內29個省級行政區域及東南亞,用戶涉及機械機電、石油化工等13個行業,121家企業單位。
衛華編制了起重行業首個“起重機指數”,成為反映工業制造業經營情況的“晴雨表”。該指數能夠有效地反映工業生產的實際開工率和生產活躍度,是對我國“制造業PMI指數”“挖掘機指數”的有益補充。